在王大妈心里她可爱的小孙子在幼儿园里一直都是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平时王大妈不怎么需要操心,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却让她非常头疼。
有一次在帮孙子收拾小书包的时候,她发现孙子的小书包里有个小皮球,家里人从来没有给她买过这样的小皮球的。王大妈就问她这是从哪里来的,一开始孙子说是幼儿园里同学的,他觉得好玩就拿回来了。
王大妈当时狠狠的批评了他,第二天一早送孙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把小皮球还给了同学。但这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事!王大妈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他才能明白道理,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呢?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都会有“建立自我”的表现,所以,孩子有占有欲是很正常的,就像大家常会说“我”、“我的”, 因为在他们占有一些东西的时候,可以巩固自我认同感和增强安全感。这也导致年龄越是小的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只要他喜欢,他觉得好玩,他想要的,他都可能通通拿走据为己有。
这种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很正常的,但家人却不能纵容,很多爸爸妈妈很少干预孩子这个时期的占有欲,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确实一开始占有欲的满足可以让孩子心理正常地发展,可是孩子的占有欲畸形发展,还依旧“要!要!要!”,稍大些便会出现看到就想要,拿到却又不玩了的现象。
有些家长会问: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畸变取决于在爱和占有之间做出的选择。孩子的占有欲会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好好地保护自己抢到的东西。但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规矩,如果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诱惑,无论家长们带孩子去游乐园还是商场,总有一些诱惑在吸引孩子的眼睛。面对新鲜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商品,他们难免不断会有:“哇!这个东西看起来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试试。”的念头。
事实上,孩子表现得特感兴趣,非买不可的东西,往往都只是三分钟热度,甚至刚拿回家就觉得没意思了,扔在角落里再也不碰了。事实上,当孩子告诉你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他是真的感兴趣。如果没有提前和宝宝约定好,很可能就会出现因孩子执意要买某样东西,家长不肯满足而哭闹的场面,探索的欲望一旦被满足,好奇心也就消失了。
面对诱惑的时候,不是每个孩子的念头都能被打消。在公众场合,如果孩子和你上演一出满地打滚的戏码,可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家长们都能理解孩子的好奇心,也赞同他们去探索。父母纠结的原因往往是”浪费钱“或者”太不值了。那父母到底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购买愿望呢?
先确定孩子是否真心喜欢。孩子对“金钱”和“价值”的衡量与大人完全不同,也根本没有“浪费”的概念,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买东西就是出于对某种物品单纯而强烈的喜爱。对于花不少钱只换来几分钟热度这事,他们真心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比如毛绒玩具对孩子而言通常是有特殊意义的,能带给他们莫大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喜欢一个东西,孩子所选的东西,最好是符合他这个年龄段所需要的,。带孩子外出之前,家长不妨事先与他做好约定,达成一致协议,和孩子约定之后,彼此拉个勾,让大家都彼此信守承诺,不要出现当场耍赖哭闹的现象。比如去超市之前,就要告诉孩子这次去超市的目的,他也可以在超市里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多选的东西要学会放弃;如果选择的东西对孩子不实用,或者价格太贵,家长可以告诉宝宝今天来超市的目的,所带的钱支付不起这些东西。
如果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家长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一旦家长这样做了,就等于告诉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规矩就是规矩。如果家长被孩子看到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童年并非像成人习惯性地描述的那样无忧无虑。相反,孩子们因为力量小,能力弱,认知有限而常常遭受挫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越是被控制,越缺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就会本能地想以其它的方式获得掌控感。越是需求得不到回应,就越迫切地想要确认:我能说了算吗?
家长拒绝孩子时需要肯定的语气,不要让孩子反感。对孩子的需求,家长要有明确的态度,不要反复讲道理。拒绝态度要温和,带有情绪的拒绝会激起孩子叛逆情绪。比如家长说“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着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同时,家长在拒绝的时候不要反复和孩子讲道理。家长只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原因就好了,没有必要和孩子讨论孰是孰非。即使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并不代表孩子错了。只是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他的行为需要大人帮忙培养,也就是通过监护人的要求和监督来实现。
另外,当孩子想要满足某种不合理的需求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延迟满足的方法来解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对孩子随便的有求必应,在必要的时候狠下心来拒绝他,这样才能锻炼和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使孩子的心理和个性上朝更积极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需求过分强烈的人,要么是曾经有过物质奇缺的经历,要么就是在情感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因此需要用物质来填充这种需求。而需求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满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备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其实,这种占有并不是孩子的本性,追其根本他们只是对这个东西好奇罢了。但是如果孩子的好奇变成了对物质的吸引,才会占有物质,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贪婪和自私,丧失自我,成为物质的奴隶。但家长要的拒绝事情本身,请不要否定孩子。要让孩子明白,家长只是对这件事情有意见,但对孩子的爱不会变,慢慢的让孩子学会遵守一些规则,同时也不会让他们感觉被限制,被束缚。
家长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孩子受益匪浅,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追求某件东西的时候,要清楚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避免孩子依附他追求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