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阿姨家的气氛有一点凝重,原来,李阿姨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偷拿了家里的3元钱买东西吃,被李阿姨发现了。李阿姨思考了一下,觉得孩子偷拿钱是涉及原则的问题,和颜悦色、讲道理式的批评都显得过于理想化了,必须给他一个教训。
于是李阿姨把孩子拉到客厅,果真教育了孩子2个小时,打也打了,道理也说明了,最后孩子和她都哭了。事后,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家里明摆着的钱,孩子也绝不私自拿一分钱,李阿姨认为这正是上回批评的效果:“我是为了孩子好,这样的事必须让他长记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用钱、投资尚且不可能不犯错,就更别提刚刚拿到钱,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晃花了眼的小孩子了。作为孩子的父母,你或许会感到焦虑、头疼、羞愧,甚至恼羞成怒,迫不及待地想要教训孩子,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仅难以起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为孩子下一次犯错推波助澜。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的是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那孩子用钱上犯了错,家长究竟该怎么正确对待犯了错的孩子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误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家长对他的错误将如何处置。如果这种心理状态得到强化,就会妨碍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家庭教育是门艺术,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必须注意一些技巧。
尊重孩子,重视沟通。谈钱并不是什么沉重的话题,家长要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爱他的,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然后再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孩子是怎么想的,下次会不会做一样的事情。父母和孩子必须学会沟通来排除误解,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惧感。
而有的家长会说自己也会和孩子沟通呀,但却没有用。因为这些家长往往忽略了沟通是双向的,不是父母讲孩子听。部分家长确实每天回家就教育孩子,吃饭时也教育他,做作业也教育他,父母说的多了,孩子说得自然就少了。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乱花钱、要买东西就大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花钱的理由和自己的思考,高明的家长会亲切地和孩子交流,询问他当下的金钱观,帮助他发现原因,并带着它一起总结经验,哪里做错了?为什么错?下次怎么办,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微笑地鼓励他下个月去践行。
其实孩子心中会本能地觉察到自己有错,心里肯定很内疚,如果父母粗暴地痛斥,孩子就不再内疚,由内疚变为愤怒,由愤怒变为叛逆。犯错的孩子没有一个准备与家长吵架,但由于家长怒骂和痛打,孩子反而会和家长对着干。高明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说,让孩子说,不是自己一个劲儿地说。并且少用陈述句,多用疑问句,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孩子思考,让孩子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
要注意场合,适时地注意闭嘴。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是要面子的,公共场合挨批评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家长尽量不在公共场合、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很多孩子最怕家长的唠叨,说多了反而说得皮厚了。
那么有些家长又会说,每次都对孩子讲道理,他就是不听,该怎么办?那是因为很多家长都聚焦于描述、夸大孩子的错误,却从没有鼓励孩子有信心和勇气改正错误,并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的性质、危害。
因此,家长还是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找危害,帮助孩子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分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使他改有方向,改有决心,改有信心。
此外,家长宜鼓励孩子说实话,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长批评孩子时既要看到错误,同时又要看到长处,如孩子的储蓄计划写得很好、没有用钱买过垃圾食品等,批评前多分析,鼓励孩子说实话,如实汇报事情的经过,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以理服人。如果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同时,家长的说教,要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在有趣的故事里。否则,简单从事,图一时痛快,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间题,而且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过,家长也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讽刺与挖苦。如果这样做就是变相鼓励孩子说假话,搞欺骗。只有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才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恰当,家长可引导孩子补充修订。
切忌翻旧账,鼓励也很要紧。确实抓住孩子后悔的心理,可以促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产生痛恨自己错误行为的感情,并使他得到纠正错误的内动力,但孩子最怕的就是家长的反复唠叨,把多少年以前的老账反复絮叨,使孩子不知何时能抬头做人,挨批评的感觉不好受,被家长“嚼”多了,自信心都没了,便觉得自己是个令爸妈失望的孩子。
所以家长应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于这样的批评,孩子会牢记终身。最好每次批评孩子要有一个主题,就事论事,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不要东扯西拉,把陈年旧账拿出来翻,这样只会越说越气,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如果孩子连续犯同一样错时,主要还是孩子自身没明白到底错在哪,这时家长还是要少说、多给孩子时间思考,有时候自我批评比家长的批评要管用。
孩子为什么反复犯错,归根到底是因为信心不够。有时候孩子挨了家长的批评,会出言顶撞,其实每个人的容忍都是有限度的,顶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批评过分了,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长能把孩子当成朋友,有事坐下来商量,效果会比责骂好得多。虽然家长批评孩子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经验要比孩子们多得多,但如果家长们在批评时能够态度温和一点,跟孩子们讲清道理,多些鼓励,孩子们会更乐于接受。如果有的事很难跟孩子沟通,或者家长的脾气急躁,写信、写纸条的方法或许比较合适。
当然,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批评的方式应该各有侧重。比如孩子的性格比较温和,一味地大声指责,孩子是难以接受的,对待这样的孩子还是要讲道理、多沟通;对于性格好强的孩子,家长不妨“反话正说”,因为批评本身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改进,批评也可以变成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