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买菜回来的妮妈和隔壁的李阿姨一拍即合,聊得欢快,尤其在说到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文具用品以及多久更换一次的话题时争论尤其激烈。妮妈主张书包等大件2-3年换一次,小件文具则看情况更换;李阿姨则以为虽没必要全换,但每次开学都该给孩子备些“硬货”,免得被人给“比了下去”。
对此妮妈不以为意,“孩子还小根本用不着这么较真,再说了用得太好也容易分心,反倒影响了学习。”
李阿姨反驳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老让孩子觉得比不上人家,孩子容易自卑,既然条件能满足,那还是尽量满足孩子吧!”
每当新学期到来,新一轮的学习用品大采购就会火热起来,小到新式的文具,大到手机等数码产品,无不牵动着家长的腰包,“开学季”固然令商家收获颇丰,却让家长大感“吃不消”,热闹的背后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开学季”居然成为了家长么的任性“消费季”,究竟是谁把“开学季”变成“烧钱季”?
学生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生活费主要来源依然是父母,很多孩子的花销已经占据整个家庭的消费主体,排除学费和教辅培训支出,在攀比、跟风等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中,这一系列隐形的花费已成为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子女求学压力之外的又一负担。
本来家长关心、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毫不吝啬地进行家庭投入,其本身并无不妥,但是投入不能过度、任性,尤其是年龄小孩子越是如此,各种品牌的攀比在学校里是毫无意义的。相关教育专家早就表示,孩子们的经济观念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给孩子提供舒适健康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自觉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助其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
其实,家长之所以会“烧钱”不手软,除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部分家长觉得家里“不差钱”之外,最主要是缘于勤俭节约观念淡薄。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学生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与同学交往,在开学初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各种与大众格格不入的学习用品反而不利于学生融入群体,只是攀比心理在作怪,很多独生子女大手大脚,有的上小学要穿名牌鞋子;有的上初中就花上千元办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学聚会、过生日都要花上百元购物送礼等。正是因此,上涨的物价、盲目的消费攀比才会让开学季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烧钱季”。
固然时代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加,生活富裕了,且新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孩子们已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开来张口”的优裕生活,但家长的盲目跟风,认为别的家长给孩子买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所以宁愿“砸锅卖铁”,也不想委屈了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正是一种非理性的溺爱心理,盲目地在校园内爱面子、爱比较的风气必将带来相关的物质烦恼,使得孩子们头脑里的节俭意识已所剩无几。
所谓让孩子用差的就会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招来同学的轻视,使得有的家长宁愿节衣缩食,也要省钱为孩子在外面“打肿脸充胖子”,本就是无稽之谈,难道每一个用好的孩子就应该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派头,去歧视不如自己的同学吗?这实在是一种畸形的价值取向,对此学校和家庭有不可推卸的教育和引导责任。
教育专家表示,在开学初期置办必要的开学装备是必须的,但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家长切不能因为所谓的维护孩子在朋友、同学面前的自尊心或面子而盲目消费,比住比穿比吃比玩,极有可能会因为虚荣而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炫富行为,导致孩子心思不用在学习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的美德,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
在开学烧钱这件事上,家长们有必要学习一下犹太人的“育儿经”。注重财商教育的犹太人,讲究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全社会都应刮起提倡节约的新风尚,走进校园,最最需要“装进行李箱”的不是名目繁多的电子产品,不是名牌服饰和化妆品,而是开放的心态、求知的渴望和一颗年轻的进取之心。开学购置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用品无可非议,但不能成为学生把可用的旧东西换成新东西、低档货换成高档货的契机,家长也不能以不让孩子输在物质起跑线上的荒唐理由进行支持。
事实上,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否则,没有平等的差异,往往会给人贴上“贫富”的身份标签,对“贫穷人”造成伤害。对于孩子要求配备的学习用品,家长们应该理性对待,合理引导,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学习好,学习工具只要能够用就行,不必一味地追求高档、品牌。家长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要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感恩之心,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同时要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要树立节俭的传统美德,倡导朴素的浪费观,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伸手要这要那。
开学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烧钱季,表面上貌似是商家迎合时气诱导消费导致的,根源上还是学生甚至是一些家长盲目跟风所致。上学应该是学习知识,培养责任感和成熟度的第一步,而不是烧钱、攀比炫富的第一步。